您好!欢迎来到千秋虞氏宗亲网 !
  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
13909601149

家风论坛

当前所在位置: >家风建设 >家风论坛
诚信是无价之宝

诚信是金,意味着真善美;诺言如粪土,意味着******和堕落。 诚实和守信连缀在一起,便构成了“诚信”这个道德范畴的专有名 词。它被公认为做人和处事的规范和准则,从古至今如常青树经久 不衰。而谎言和欺骗******连缀在一起,受世人的谴责,仓皇不敢见 天日。
       验之古今中外,诚信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,如同一枚闪烁的 真金,发出耀眼光彩。在中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和辉煌的炎黄文化中, 诚信和仁义一样是其基本的支柱。儒家把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 并列称为道德范畴中的“五伦”、“五常”。
尚诚信,鄙巧伪;重实话,轻浮言,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 为天下偈而不烦的要道之一。《礼记—乐记》中说:“著诚去伪, 礼之经也”;北宋契嵩说:“仁义礼智信举,则人伦有其纪也”; 唐代魏征则说:“德礼诚信,国之大纲”。从施行礼教,到维系人 伦,乃至治理邦国,全都离不开“诚信”二字。故管仲说:“诚信 者,天下结也。”
       “信”作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念渗入到民族道德意识的深层。 在西方,“信”是源远流长的社会契约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则。无论 是中国还是外国,“信”都体现了一种道德责任,并以此维系着人 与人、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。
       信是作人处事的根本,有所谓“信者,行之基也”、“行非信 无以立”的论断。遵守“信”德的人,被称为“信士”,也就是有 德的君子。中国的许多成语如“一诺千金”,“一言九鼎”,“一 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等都是强调信的价值和重要性的。而那些违背 信德的人向来为人所不齿,孔子说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充 分说明了“信”在中国道德意识中的地位。在中国古代,“信”不 ***是文化个体的立身之本,而且是政治生活、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 原则:“民无信不立”、“非信无以使民”。“信”的道德观念表 现在人际交往中,就是守信。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,说到做到。
       《中庸》说“诚者,天之道也。”“***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 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 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 “诚”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,因而也是人伦道德的本原。立诚, 是立自然和谐之道,社会和谐之道,也是立宇宙和谐之道,即天人 合一之道。“天地非人不立”,而人只有至诚,才能发挥“参天地, 赞化育”的作用。“信者,诚也”,“诚”是“信”之体;“信” 是“诚”之用。
       “诚信”之德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这种传统美德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延续中,不断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民族特性,成为我们 民族友爱宽厚的道德源泉。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“诚信”之德,其核心是强调忠诚老实,实事求是,讲求信用,遵守承诺。“诚信”, 既与“忠”相通,又与“仁”相联;既与“真”相随,又与“实” 相关。而中国传统道德的“忠”,强调对人对事,应当竭心尽力; “仁”,强调爱人、与人为善、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尊重、关心、 帮助,对他人要有同情心,“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”; “真”,强 调对人对事真诚、恭敬,不自欺、不欺人、不怠慢、不放荡; “实”, 则强调老实,对人讲真心、抱诚意、行动守信义、践信约,以及实 事求是。“守信”既与“诚”相通,又与“义”相联。守信须先立 诚,立诚须***达信,两者互相作用。守信要以“义”为目的,“义” 就是正义,是社会的、公众的利益而非一己之利。
       议论虽然如斯之振振,倘若认真考究几千年所有的中国古代史, 能切实做到诚信而毕生不移的人实在并不多见。反之,或沽名而言 虚,或求位而作伪,或谋权而弄巧,或逐利而施诈,或偷安而弃诚, 或趋势而背信,……诸如此类,则比比见之于二十五史的篇篇章章。 其所以如此,纵有千差万别,归根到底还是一个“私”字在其中作 祟,因私而不敢正视客观是非,因私而不愿坚持客观真理,因私而 欺师灭祖。一句话,“为私”之与“虚伪”,有如影之随形,绝非 侃侃大言就能改变得了。
       孔子说,“人无忠信,不可立于世”。这是很有道理的。对一 个人来说,道德的真诚,是***基本的德性。道德上的虚伪,是道德 堕落的标志。那种口头上讲道德,而根本不想去履行的人,是“假 道学”;这种道德沦丧的人历来为公众所不齿。从实际的生活经验 来看,在社会交往中,只有讲究信用的人,才能为他人、为公众所 信任,才能立足于社会;巧言令色、轻诺寡信的人是难以取得他人 或公众的信任的。 (泽鹏于 2003 年 4 月)